环境设计系 “景观设计与公共空间” 系列研学活动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5-06-02浏览次数:10

为强化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的融合发展,2025526日至29日,美术学院组织23级环境设计普本班师生,赴杭州、上海开展以“景观设计与公共空间”为题的专业研学活动。此次活动由班主任陈曦老师带队,聚焦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通过多维度实地考察,为同学们搭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业学习平台。

杭州站:自然生态与设计基因的双重解码

首站抵达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师生沿“东静西闹,南雅北俗”空间布局,观察湿地水系与植被共生关系。乘船穿行于曲水湾,近距离感受“一曲溪流一曲烟”的生态肌理,尤其关注艺术家村落以枝状串联的聚落形态,将传统隐逸文化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语言。在烟水渔庄,通过桑蚕丝绸展览馆与水乡婚俗场景复原,深入理解地域文化在景观叙事中的价值。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内,普利兹克奖得主阿尔瓦罗・西扎的红色建筑以“收藏珍宝的盒子”为理念,开放式庭院与混凝土肌理形成视觉张力。馆内三大展览中,“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文献展”通过西扎的手稿与模型,展现建筑设计从概念到落地的全过程,为理解“建筑即环境”的设计哲学提供鲜活案例。

良渚博物院以“玉锥散落”为灵感,黄洞石外墙与庭院水景营造出历史与自然的对话氛围。在“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三大展厅中,讲解员重点聚焦第二展厅“文明圣地”展开深度导览。该展厅以良渚古城遗址为核心,通过1:1复原的莫角山宫殿基址、反山王陵墓葬场景,以及高精度三维建模的古城空间结构模型,系统呈现了良渚文明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实证”的考古成果。讲解员特别指出,展厅通过光影技术再现的古城水利系统运作原理,直观揭示了史前人类如何通过“台城水城外城”的三重空间规划,实现防洪灌溉与聚落防御的生态智慧。陈曦老师结合展厅内的“良渚古城沙盘模型”,引导同学们对比古今城市规划逻辑,深入探讨五千年前的空间叙事对当代文化遗产保护与景观设计的启示价值。

上海站:城市更新与公共空间的叙事实验

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贝聿铭:人生如建筑”展览中,400余件手稿、模型与影像资料系统串联起贝聿铭的传奇设计生涯。展览以时间为脉络,全面呈现其各时期代表性作品的创作背景、建造过程及设计思维轨迹,从早期概念草图的线条勾勒,到效果图的空间氛围营造,再到建筑模型的立体建构,完整展现了从抽象构思到具象落地的专业全流程。手稿中对空间比例的反复推敲、模型里对材质肌理的细腻呈现、影像中与团队的跨学科协作,都向同学们揭示了“设计是理性与感性交织的系统工程”这一专业本质。

外滩及十六铺码头改造项目考察中,在老师引领下,同学们学习到了景观设计需践行“少即是多”原则,无需复杂堆砌,通过简洁的材质对比与疏朗的植物层次,实现历史氛围与现代功能的平衡。在外滩历史建筑群实地教学中,陈曦老师以《中国建筑史》中提及的汇丰银行大楼为典型案例,将课本理论活化于现场教学,同学们通过实地观察与理论对照,首次直观理解课本中“近代历史建筑的中西合璧特征”。这座建于1923年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其建筑特色在教材中被重点阐释——正门的爱奥尼式双柱廊、穹顶壁画及青铜大门上的西方神话浮雕,既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美学的精准复刻,又隐含着远东殖民历史的文化交融。

此次研学成果丰硕,师生们不仅深入了解了湿地生态修复、博物馆建筑设计、城市更新项目中景观设计与公共空间的多元逻辑,拓宽了专业视野,还直观感受了地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活化实践与城市发展中的人文温度。通过实地考察与交流,同学们将理论知识与设计案例紧密结合,亲身体验了自然生态、历史文脉与公共空间设计的融合可能,激发了创新动力,为未来的设计创作积累了宝贵素材与灵感。




图/文:汪海燕   审核:陶金鸿



  • 联系我们 | 地址 /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西路77号
  • 邮编 / 210013
  • 电话 / 025-83758331
  • 传真 / 025-83758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