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6日下午,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何成洲教授在美术学院举办了题为《艺术学研究的新问题》线上讲座。讲座由美术学院院长路明教授主持,美术学院全体教师、学生代表线上学习。
何成洲教授是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教育部艺术学理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工程”、中组部“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艺术学理论、戏剧研究与批评理论。在国内外出版了中文和英文学术著作10余部,在国内和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中英文学术论文近百篇。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当代欧美戏剧理论前沿问题研究”。曾被授予挪威“易卜生奖章”,担任国际易卜生委员会主席。
本次讲座包括跨媒介艺术研究、影视跨媒介专题研究、跨媒介的表演性三部分内容。讲座开篇,何成洲教授通过例子指出在当下的数字化时代,跨媒介艺术的普遍性。随后,何成洲教授从理论层面讲解了跨媒介的模式,作品内、外的跨媒介类型,强调在跨媒介艺术中不同媒介物质性的发挥和融合可以构筑新的文化景观;探讨跨媒介研究中理论问题的假设,并独创性地提出了“跨媒介+”问题的思考,如民族主义、主体性、当代性、事件、表演性等等。结合个人研究方向,何成洲教授做了影视的跨媒介专题研究讲解:案例一是《红高梁》及其改编形成的“红高粱”现象,分析了八十年代的电影改编作为一个文化事件,具备的“文化干预”的行动力。案例二是李玉刚与当代电视文化,解读了现代舞蹈、音乐、服装与传统戏剧的融合。在理论研究上,何成洲教授提出了“跨媒介的表演性”,从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引入,从三个方面理解跨媒介的表演性,第一跨媒介作品将不同的媒介连接起来,旧的和新的媒介都包含其中,构成了一个创新的事件或者现象;第二跨媒介重视媒介之间的内在互动性,各种媒介的“能动性”得到发挥,共同形塑了作品的生成与接受效果;第三,跨媒介的研究不仅仅考察人的意图、参与、效果等等,还应该关注社会、环境、物质、技术、观念等要素的作用,超越了人类的中心主义,是一种后人文表演性。最后总结到跨媒介研究关注媒介形成过程及生成结果,将艺术作为事件,看作是“文化和社会干预”,在理论方法上可以借鉴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和巴拉赫的“后人文表演性”理论。
在讲座过程中,何成洲教授将《人世间》《听琴图》《秦腔》《红楼梦》《歌剧魅影》等经典作品作为案例,穿插在理论讲解过程中,引领在座师生感受到跨媒介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能量。讲座结束后,何成洲教授为我院教师解答了当前艺术学研究中理论范式转向的问题。追踪热点,关注学术前沿,更新理论研究方法是当前世界话语体系的要求,也是理论研究自身的诉求。
本次讲座,丰富了我院师生对当下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研究的理解视角,激发了对跨媒介艺术问题的关注,提供了学术研究的新视野,对今后的理论研究和专业实践具有良好的导航作用。
文/付晓彤 图/闫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