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7日下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南京大学东方建筑研究所所长 ,南京大学中国文化与文物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古建所副所长,中国考古学会建筑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学鹰教授应邀在技术楼报告厅做了题为《漫谈建筑考古学》的讲座。讲座由叶志强副教授主持,美术学院各年级环境设计专业老师,全体同学,南京博物院建筑考古学专业博士张丹(研究员),以及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杨成达博士到场参加。
本讲座的内容二部分:第一部分,初步介绍中国建筑史学、中国建筑考古学的缘起与发展。第二部分,以“床”为例说明中国建筑考古的研究内容、对象及其方法等等。目的是使得同学们借以初步了解中国建筑考古学科、历史建筑重要性、扼要诠释传统建筑文化与日常生活、科学研究等紧密相连,领略中国建筑考古学科的独特魅力。
讲座伊始,周教授简要介绍了中国建筑史(考古)学科和梁思成刘敦桢等大家对中国建筑的贡献。并且指出了目前对于中国建筑史(考古)学上某些说法和学术观点的不足,提醒同学们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持严谨的态度,全面、客观梳理学术史,能够发现、敢亍批判错误观点。
随后,周教授展示了李白的诗歌《静夜思》,并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中的“床”,引出接下来的观点,在传统观点中“床”有四种解释,程实先生认为“床”即是“井”,马未都先生认为“床”是胡床,还有观点认为“床”是卧具,是窗。而周学鹰从建筑考古学的角度指出,“床”其实是铺地木地板,即干栏式建筑架空支撑起来的木地板,一般分为高床、低床两种造型方式。周学鹰讲授了他在云南沧源、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地的考察经历,为师生们展示了各种干栏式建筑造型,包括高床式建筑、低床式建筑以及日本白川乡荻町合掌造建筑等,并且据此为师生们讲解了中国建筑考古的研究内容、对象及其科学研究方法。
最后,周教授结合他自身的求学、治学经历,期盼同学们正视现实、目光长远,走好人生每一步。他提醒同学们要学会理文兼容、交叉融合,时刻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认知的广度和深度,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或有所得、学有所成,进而成为学术大家。至此,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讲座后,周教授又围绕讲座内容,与同学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互动,耐心解答了大家所提出的问题,同学们受益匪浅。希望通过此次讲座,能切实的帮助到每一位同学,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为今后的学习方向提供良好的指引。
徐翊 颜子皓/文 袁榕 倪萍/图